您的位置🖐🏽: 首頁 >師德師風>詳細內容

師德師風

“人民教育家”獲得者名單

來源: 發布時間:2024-02-22 16:43:58 瀏覽次數: 【字體:

“人民教育家”獲得者名單

 

IMG_256 

於漪 新華社發

  於漪

  “人民教育家”

  於漪,女,漢族,1929年2月7日出生,中共黨員,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𓀍,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撰寫數百萬字教育著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於漪“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頒獎詞:她已是90歲的耄耋老人,有著60年的教學生涯🦆。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臺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著學生🟥,癡迷著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著自己,也勉勵著更多的青年教師。於漪🦴,師者的楷模。

  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氣氛熱烈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這裏隆重舉行。

  在雄壯激昂的《向祖國致敬》樂曲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給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於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獎章。

  這是共和國首次頒發“人民教育家”這一國家榮譽稱號👬🏼,於漪作為基礎教育界的唯一代表獲此殊榮😥。她的教育事跡和貢獻必將永遠寫在共和國史冊上!

  一🙎🏻‍♂️、信仰

   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深厚燦爛的文化使我激動不已,我常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更始終意識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終身進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於漪

  “樹中華教師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教育生命的原動力

  於漪從教68年,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共和國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動力何在🏗📍?

  高度自覺的使命與信仰👮🏼‍♂️!

  自打從教那天起,於漪就有明確的使命追求。母校江蘇省鎮江中學的校訓“一切為民族”伴隨她終身。“求學為什麽🙂‍↔️🧑🏼?從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誌為解救苦難的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當年老師激昂的話語引導著於漪的人生追求👦🏼☔️。“‘一切為民族’這五個大字擲地鏗鏘2️⃣,鐫刻在我心中🤎,成為我鑄造師魂的基因。”

  她念茲在茲的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過去,正是我們民族的奮鬥精神與無數先賢的奉獻犧牲,才有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新中國;今天👩🏻‍🏫,祖國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依然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與付出。作為中華兒女🛴,我深感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她說✊,“樹中華教師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終生奮鬥的目標、始終不變的精神追求。“我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祖國的未來。”“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所謂合格🧑🏻‍🦽,就是不負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托。”

  崇高的信仰🥮🫄🏽,推動著於漪一步一步攀登上教育的“珠穆朗瑪”。

  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生於1929年的於漪,早年飽受艱辛。“國家被侵略🍠,遭災難,普通老百姓家同樣遭殃,受罪,童年快樂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煙消雲散🌁。社會現實的教育歷歷在目,難以忘懷😮。”愛黨愛國👳🏿‍♀️,為民族振興而不懈奮鬥,早已成為他們的精神基因📬。

  炮火連天中🅾️,於漪輾轉求學:先是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蘇教育天辰附屬師範學校;一年後因學校調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學;讀了一個學期🏄,淮安中學搬遷🧧🚶‍♂️‍➡️,又考入剛剛復校的鎮江中學。

  初中教國文的黃老師🚣‍♂️,每堂課都全身心投入,走進教材與文中的人同悲同喜,身歷其境,自己感動,然後再向學生放射文字波🦸‍♀️👱🏻‍♀️、情感波。他的課堂深深感動了於漪🥷🏽🧓🏼。

  高中數學毛老師🍲,不但教給了於漪嚴密的邏輯思維,而且教會了她嚴謹的做人道理🧖🏼‍♂️。一次數學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學要於漪幫幫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學之間講義氣,考試時於漪把一道題的解法寫在紙條上遞給她時,被毛老師發現了,他一把抓走了紙條。試卷發下來,她倆都是零分。“誰知毛老師還不罷休,把我找去說了一頓。有幾句至今我還記得:‘你這是幫助同學嗎?歪門邪道🧑🏼‍🔬。她有困難,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學,講給她聽,還可來問我🦛。用這種投機取巧不誠實的方法,不是幫她💜,是害她。你好好想想👨🏽‍🎤。’離開辦公室時,他又加了一句⛵️:‘學習和做人一樣🖐🏼,老老實實🧑🏿‍🌾,懂嗎?’”這件事於漪刻骨銘心,“從此🛤,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實實’?是否想‘投機取巧’?”

  上了復旦大學👳🏼‍♂️,於漪碰到了許多“大先生”🧑🏻‍🦼‍➡️。一年級國文老師是方令孺教授💅,課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引導我們超越閱讀的具體文章,認識世事📁,了解人情,視野一下子拓寬了”💨。教世界教育史的曹孚教授💁🏼‍♀️,上課時“手無片紙,口若懸河🎎,各個國家教育的發生、發展👰🏿、特點👩‍⚕️🐰、利弊,講得具體生動🤵🏿‍♀️🐸,有理有據🚣🏽,似乎他在那些國家辦過教育一般”🚠。

  這些老師,言傳身教🦢,為於漪樹立起一個個求學、做人♔👸🏼、教書的標桿🪪,激發了她人生使命和教育信仰的形成。

  沒有對民族文化的血肉親情,就難有“為中華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覺的教育信仰

  於漪說,“對自己的母語不熱愛,很難有濃烈的民族情、愛國情”“一個中國人,特別是求學的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應該有一種血肉親情”。

  是的🙊,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須建基於文化自覺之上。古典詩詞是走進中國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徑。當年有一本別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於漪愛不釋手。她說通過讀這本詩集,自己領略了家鄉山山水水的非凡美麗、祖國大地山川的氣象萬千。

  但僅憑古典詩詞,尤其是僅憑個人的興趣愛好讀書💇🏼,是難以系統性地把握中華文化精髓的。走進中華文化深處的那扇門在哪裏?

  中國作家中,於漪最喜歡魯迅👩🏿‍🚒。偶然間,她聽說魯迅為青年學生開過一張必讀書單。她想辦法了解到了這張書單,其中列了《唐詩紀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12種書。“這是一張很有見地很精到的書目單😭,教你讀書要知門徑,全局在胸,輕重得體,領會人物的精神風貌。這張書目單讓我領會到讀書與做人一樣🧕🏻:要識大體💩,知先後,知人論世,知世論人🙆🏽‍♀️。”於漪說🧑‍🧑‍🧒,這12種書她“並未一一讀”,常讀一讀的是《世說新語》👩🏻‍🚒👨🏿‍⚖️,常翻一翻的是《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這樣對中國文學、中華文化就算入“門”了。

  但這還不夠✝️。

  要讓文化與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則“必須專心致誌地研讀幾部大作家的著作,隨著他們的人生足跡走一遍,才能真正領會他們的心路歷程🥒,領會他們生命的光輝”👨🏽‍🚀🟧。為此😼👨🏻‍🎓,於漪先後通讀了辛棄疾、杜甫和陶淵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

  同時🦫,為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她還讀了許多思想哲學方面的書。不但讀👨🏿‍🚒,她還提倡背一點經典📫。“今天,我們要初步具備中華文化修養👋,粗知義理,從小應背哪些書呢🧑🏽‍🎨?我想應該是構成中華文化不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書:《論語》《中庸》《老子》👩🏽‍🦲。不但要讀和背🧑🏻‍🏭,而且要“力行”。她說,讀經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活體”放進去,從而獲得生命的力量。

  這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學欣賞🤷‍♂️👏🏽、文化研究👩🏿‍🚒,而進入以文學文化滋養生命、豐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信仰由此而堅定,而純粹!

   二、奮鬥

   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要跟著時代前進,怎麽會夠呢?我鼓足生命的風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順境不自傲,受挫更剛強👷🏼‍♀️,有使不完的勁🪵。

    ——於漪

  1986年🩼,著名語言學家張誌公閱讀於漪《學海探珠》手稿,拍案贊嘆:“於漪教書簡直教得著魔了!”

  “著魔了”三個字🛳,道盡了於漪如癡如醉的教育人生👷‍♀️。

  無論如何不能做一個誤人子弟的教師

  過了“而立之年”,於漪從歷史改行教語文🌘。“b、p、m、f不認識,漢語語法沒學過”,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裏?

  “基礎教育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打做人的基礎➕🌊,沒有什麽驚人之筆,但是它關系到國家的千秋萬代✢,關系到學生的青春。一個孩子只有一個青春啊!”於漪告誡自己,無論如何不能誤人子弟。她每天晚上9點以前工作,9點以後學習🫵🏿,兩三年下來🛶,把中學語文教師該具備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該具備的文、史🙏🏻、哲知識,該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過了一遍。她還立下規矩,不抄教學參考書🐴,不吃別人嚼過的饃。獨立鉆研,力求自己先懂,再教學生,絕不以其昏昏👰🏿‍♂️𓀖,使人昭昭✡️。

  但課堂的化境哪能輕易抵達?為了向習慣“開刀”,於漪“以死求活”。她把上課的每句話都寫下來👨🏿‍🍼,先修改🐁,背下來,再口語化。每天到學校的路上,就把上課的內容“過電影”👨🏽‍🔬🏋🏻‍♂️,在腦子裏放一遍……她要讓自己的語言變成蜜,黏住學生🪫;要把每一節課都當成一件藝術品,去精心琢磨。

  多年的積累,在1977年的《海燕》電視直播教學中得以爆發🧙🏼‍♂️。上海萬人空巷♥️,人們紛紛守在電視機旁,爭睹她上課的風采。時人評價🎈:這哪是在上課,分明是於漪用生命在歌唱!

  1978年,於漪成為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他人擊掌相賀🥹,於漪卻“深感惶恐”🤌🏼🧚‍♀️。她隨身備著兩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長,越量越找到自己的不足🧔‍♀️,越比越覺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動力💁‍♀️。她更加勤奮學習,學習的深度👩‍🦳、高度、廣度早已超越學科圈子。她更加努力實踐🔱,在教學第一線摸爬滾打🤷🏽🍾,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後期💾,上了近2000節公開課。更難得的是🤟🏼,於漪的課從來不重復👍🏻,即使是同一篇課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絕不重復🏄🏼‍♂️。

  一個學生曾對她說👨‍🦽‍➡️:“於老師,你的課我很喜歡聽,但是我自己沒有學會。”這句話於漪琢磨了很多年😇,上的課不能隨著聲波消失就銷聲匿跡,要教到學生心中,成為他們素質的一部分。“就是這樣一句話☹️,促使我一直在研究課堂教學如何突破原來的框框。”

  與破解、攻克各種各樣的問題形影相隨

  在於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帶過許多“亂班亂年級”,她喻之為“考問感情與責任”的難題:“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壞習氣不是胎裏帶出來的,我做教師的責任是幫助他們洗刷汙垢🎲,要像對其他同學一樣滿腔熱情滿腔愛。”

  學校把一名屢次逃學🚃、偷竊𓀊、打群架的學生放到於漪帶的班級🦸🏼‍♀️。這名學生與父親爭執被打後離家出走🏥。於漪焦急萬分,與幾名學生找了他一天🫴🏻。找到後,怎麽辦?送他回家🦹🏻‍♀️,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再逃走,一是舊毛病復發,依然故我。帶他回自己家,他會偷,怎麽辦🪭👃🏻?

  一想到這裏,於漪立刻自責起來🏋🏽‍♂️:“對他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碼的信任👺,還談什麽教育什麽愛護?”感情上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教師對學生是全心全意🦨、半心半意,還是三心二意,學生心知肚明👇🏿。

  於漪把這名學生接到家裏🏍,於漪上班,他上學。學校放學📨,他跟著於漪回家做作業。於漪以心換心,以情激情,以理疏導。經過多次“拉鋸戰”🔌,這名學生逐步安靜下來,走上正道🧑🏽‍🦰。後來🛀🏿,於漪生了一場重病⤴️,住院治療。這名學生已經工作,探望時看到於漪打吊針👱🏽‍♀️,哽咽地說👱🏼‍♀️:“於老師𓀁🤞🏼,你不能死啊……”他沒有什麽生動的語言,反反復復地說著這句話🦞。

  於漪很感動:“我的學生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他們都是家庭的寶貝🏌🏽‍♀️、國家的寶貝🚵🏼,我當教師,要把他們當寶貝一樣來教育🧝🏼‍♀️。不求他們能顯赫,但一定要成為社會的好公民🎷,服務國家,服務人民。”

  於漪的成長總是與破解、攻克各種各樣的問題形影相隨。20世紀80年代中期𓀀,於漪被任命為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的校長。學校當時是什麽樣?教師上班稀稀拉拉,遲到是常事;有的師生塗脂抹粉👨🏿‍🎤,心思不在教與學💂🏻‍♀️🤦🏿‍♂️,賭博🙂‍↕️、酗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學校是育人的神聖殿堂🛏🧑🏽‍🎨,理應是一方凈土,摒棄邪惡、汙濁和庸俗,播撒做人的良種。”於漪決定恢復坐班製,學校教職工必須準時上下班。面對時尚潮流的影響🚶‍♀️🧑🏿‍🎓,她組織師生圍繞“什麽是當代師範生真正的美”等開展專題討論,在暢所欲言的基礎上達成共識🧔🏼‍♂️🧑🏻‍🎤:社會上流行的🤵‍♀️,學校也不一定都提倡⚃;學校風氣如果降低到社會的一般水平🖖🏼,那是教育的失敗。

  學生不愛惜糧食🛹➛,泔水缸裏的剩飯剩菜溢得滿地。於漪氣急了,到夥房裏拿了個臉盆👩🏼‍💻,用手把一個個包子、大塊大塊的飯撈起來,到一個個教室去講🤲:“任何人都不能暴殄天物,這是素質問題🌊、品德問題……”事後,學生在周記裏寫道👨‍👩‍👧‍👦:“我從來沒見過於校長如此激動,我們不好💃,不懂事📻,浪費糧食的行為可恥,以後要註意節約。”

  “一身正氣,為人師表”逐漸成為全校師生的精神支柱。煥發新顏的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吸引了來自上海各區縣優秀的初中生報考,為上海的基礎教育培養了大批人才♿。

  在教育的大海中暢遊的於漪,在現實生活中的腳步是不輕松的。胃潰瘍、肝炎、心臟病……都曾“光顧”過她🤪🤙。每天,她吃大把大把的藥;每天✊,她意氣風發,要麽伏案疾書,要麽四處奔走🫄🏽,從不停歇。近年來,於漪每年都準備一本專用的掛歷。掛歷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畫上了圈。但這遠不是全部。退休後🤍,她逐字逐句審閱了從小學到高中12個年級的上海語文教材和教參。至今,她有時上午要聽4節課🌱,下午開展說課、評課。她曾經腰椎骨折,臥床3個多月,一能坐起就深入學校指導課題和論文,走進課堂聽課評課😋🛗。

  於漪曾為她的《語文教學談藝錄》擬過一個小標題,叫作“跑步前進”。總是勇擔使命、堅守信仰,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已成為她生活乃至生命的姿態。

  三🟫、思想

   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冊的一流教育家幾乎都具有這樣的共性:他們從來不是關在自己的書房裏閉門造車⬜️、空談教育,也不是囿於個人之局部經驗而沾沾自得🧑🏿‍🎨,而是在實踐中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索科學的教育規律🕵🏽,最終在理論上有所建樹,逐步構建起他們的理論體系📠。

                                                    ——於漪

  於漪1951年從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一頭紮進楊浦中學的時候,這所當時在上海名不見經傳的中學並沒有意識到🧑🏽‍🦲,一個纖弱文靜的小姑娘🙇,竟然滿懷教育家的光輝理想,要做一件偉大的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中國文化、時代和實踐的土壤裏✣,為當代中國培育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學”。

  “‘人文說’是我向當今教育貢獻出的一顆赤誠之心”於漪的教育思想是從語文開始發端的。

  1949年以來🐏,語文界提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說”。“文革”後,語文教育依然十分強調工具性➕,甚至有純工具化的傾向。

  1979年,敏銳的於漪先聲奪人,發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膽提出語文教育要有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辯證統一的整體觀念。

  然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語文教育“工具化”引導下的片面教學與引進的標準化考試一拍即合,語文教學陷入題海訓練👩🏽‍🎤,學生沒有興趣🧝🏿‍♂️,老師迷茫🫃🏽。

  許多人把鞭子打在了高考上,於漪卻不這麽認為。“支配群體性教學行為的其實是不正確的語文教育觀念。”她進行綜合分析後◽️,發現關鍵是對語文學科的性質認識不清楚,是“語文課就是基礎工具課”的思潮在起作用🧑‍🦱。

  那麽語文到底該如何定位呢?當時給語文學科定的各種“性”,如文化教育、審美教育等,超過了10種🙍。

  於漪在廣泛深入學習研究國內外有關母語方面的文獻後提出,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國符號體系👨🏻‍🍼,而且是該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個側面👩‍💼。她還主張🧕🏼,“人文性”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學性”等更為合適,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

  這些思想,在1995年《弘揚人文 改革弊端》一文中發表,在語文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並最終體現在2001年印發的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

  這裏的人文精神,於漪認為💁‍♂️,既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人文思想,也有現代意義上的人文思想🌲。

  “這是我在自身學術理論上的一次重要跨越👆🏿。”於漪說,有了這個思考和發現,對語文教育教學其他問題的思考和闡釋,就有了原點和強有力的支撐👮🏼。

  由此出發,語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實現“教文育人”的大目標,需要3個基礎: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對育人要有全面具體的認識;“‘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指導著我一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成為我語文教學目的觀——‘教文育人’的第一依據”🚐。二是時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識,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和“以教育為己任”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三是語文教學培養目標的整體性。

  從實踐中走來的於漪,從“人文說”和“教文育人”的教育教學觀出發🫅🏼,逐步構建了完整而系統的語文教育體系,一直延伸到中國語文課堂教學的前線🫷,紮根本土,直指時弊,具有鮮活的獨創性。她用生命唱出了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國語文教育學”。

   教育就是要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於漪是有宏觀思維和前瞻性思維的🦵🏻。這決定了她不單單是一位語文教育家🏄🏿‍♀️,還是一位從語文教育走出來的人民教育家🚵‍♀️🤷🏿‍♀️。

  在普通中學任教的於漪,與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學生長期相處,真正懂得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沒有選擇性。這奠定了她以所有學生發展為本的人文精神的實踐基礎🎒。

  而更多的思想來自現實問題。

  “教書”是為了什麽?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人認為“教書”是具體任務🧏🏽‍♀️,“育人”則很抽象👩🏻‍✈️,是班主任的事🍱。於漪便大聲疾呼🤶🏿:“育人”是大目標👩🏼‍🌾,“教書”要為“育人”服務。任何學科教學都應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學,就賦予知識🐮、能力以靈魂、以意義,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育人是要“育”什麽?對此,於漪較早提出了“全面育人觀”🧂:全面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最本質的反映。社會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人的生命體本身也蘊含著全面發展的潛能,教育的任務就是把學生的潛能變成發展的現實👰🏼‍♀️👨🏿‍💻。德性與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體美勞各育應有機融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麽🏩?針對教育功利化傾向,於漪說,古今中外研究教育的大家都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現代教育不能忘記教育最終為人的精神生活服務🧑🏽‍🦳。知識和能力是獲取精神力量的階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學生求學讀書是為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如果教出來的學生只知以個人為中心,以追名逐利、享樂為目的,缺少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那是教育的失敗🤛🏽,有辱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

  在因材施教上,於漪有一句名言:知心才能教心。學生處在變化發展中👌🏿,要不斷研究學生成長中的3個世界:生活世界、知識世界🧖🏿、心靈世界🙈💽。3個世界要和諧發展🐜🏌🏽。不僅要把握學生年齡段的特點🍓,更要把握時代、社會、家庭因素在他們身上的影響與反映👷🏼‍♀️。教育要努力發現每個學生心中那根“獨特的琴弦”🦵,在溝通理解上多下功夫。

  於漪的教育學就是這樣,既唱“神曲”🌤,又唱“人歌”,所以能服人。

   辦教育必須確立製高點

  於漪在長期的教師🍙、校長和培養青年教師的工作生涯中積累了教師職業發展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的財富🍺,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教師學”⛹️‍♀️。

  “沒有教師,人就不能成才;沒有教育🤦🏽‍♂️,社會就會一片黑暗🥤👨🏼‍🦱。”她進一步指出,教師的崇高職責就是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她特別強調,教師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間的中介和橋梁🧙🏼‍♂️,教師職業是繼承人類傳統和面向未來的職業,關系國家的千秋萬代🧑🏿‍🦲,關系千家萬戶。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教師的智力生活一刻也不能停滯。她主張🐠🐣,教師要學一點哲學,要有文化判斷力。

  她還說,沒有一個職業像教師那樣意義非凡,教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沒有一個工作像教師那樣對人的一輩子起作用。教師對學生的作用不可能是“零”🛖,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負面作用🪮。教師首先在人格上要“表裏俱澄澈”,做到在學生看來是個裏裏外外通透的🐡📬、可敬的、高尚的人。

  ……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有”好老師的標準,為老師們明確了努力的目標。在於漪看來🏭🦀,要做“四有”好老師,關鍵在於內心的深度覺醒✵,把自己的命運前途與國家的命運前途◽️🚰、老百姓的命運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旦覺醒🚔,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就會站在比較高的地方思考問題,而且心中總是有一團火👹,有旺盛的經久不衰的內驅力”。

  於漪在治理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過程中,形成了對校長素質的認識和一整套辦教育🎪、辦學校的思想方法🍯。

  什麽樣的人可以當校長?

  於漪說,要德🧘🏼、才🦜、識、能兼備💗。

  一身正氣,為人師表,是校長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校長要 “養吾浩然正氣”。在當今🧎‍➡️,就是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對黨的教育事業赤膽忠心,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按照黨的方針、政策辦事。校長應具有相當程度的職業敏感🕒,跟隨時代奮力前進;具備正確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並力求通曉基礎教育的規律;還應具有管理的才能,具有民主作風……

  什麽樣的校長能夠成為教育家🧷?

  於漪說🍋‍🟩,校長要成為教育家,必須是文化人🕗、文明人,身上有書卷氣,有豐富的智力生活👩🏿‍🦳,學而不厭。校長思維要十分活躍,審時度勢,因時辨勢🤾🏽,遵循教育規律👌🏻,獨立思考,努力創新。

  校長在教育教學領域執著追求,宏觀上能打開視野,居高臨下🍕,微觀上能紮紮實實,一絲不苟,在實踐中既能積累和創造行之有效的經驗,又能從理論高度闡述和揭示基礎教育育人的規律👨🏻‍🦰,就能成為辦學的行家裏手🧑‍🔧,成為師生憧憬的、獻身教育的教育家。

  於漪是這樣想的💁🏼,這些也是她作為人民教育家的行動縮影👩‍👧‍👧。

  關於如何辦教育🫅,最為著名的是她1990年就提出來的“三個製高點”思想♈️:辦教育必須確立製高點。首先,要站在時代的製高點上;其次,要站在戰略的製高點上👿;再其次,要站在與基礎教育發達國家競爭的製高點上。這一思想一舉突破了學校的微觀定位,把學校辦學使命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起來,大氣磅礴、語振四座。

  21世紀初,一些學校重有形成果🫰🏽,輕無形文化🚶‍♀️。對此⏯,於漪一針見血地指出👳🏽‍♂️:“對學校文化建設重視不重視🤳,建設到怎樣的程度,影響乃至決定學校的形象🏋️、質量和生命力🧑🏼‍🌾。”

  於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每所學校的精神支柱可以迥然有異,但都必須緊扣育人的宗旨➝,代表先進的文化👨🏻‍🦽。它應該是社會文化中最主流、最健康、最奮發向上和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師生身心發展的。要使它成為全校師生追求的目標,思想言行的準繩,情感、態度、價值觀判斷的標尺👲🏿。

  於漪的辦學思想,句句都是指導教育實踐的箴言👮🏿‍♀️。

  近年來,最讓於漪椎心憂思的是教育教學改革中“西方話語”的盛行。從20世紀90年代起,她就多次表態🙍🏻‍♀️:“絕不讓自己的教育實踐淪為外國理念的論據🧹。”

  於漪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也是上乘的。要從基礎🔠、從歷史、從國情等多個角度來看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對於出現的問題,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樹立自信,不是故步自封、拒絕學習外國,而是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學什麽👬🏻、怎麽學🪫。要根據我們國情決定取舍🚛、改造、創新,要以我為主🏊🏻。“我們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中國教育必須有中國人自己的燈火,走中國人自己的路。”

  2014年,85歲高齡的於漪吐露了一個夙願:

  “我這名年已耄耋的教師,心中翻騰著一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急切盼望當代能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

  “這部教育學有磅礴之氣❎,和諧之美,它蘊含中國至聖先賢的教育智慧,包蘊近現代尤其是當代教育的鮮活思想和先進理念,人類進步教育的種種創造融化其中,不見痕跡。這部教育學是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傳統與時代精神的高度整合,投射出民族智慧的芳香🙅🏼‍♂️,充滿育人成長成才的活力🦗。”

  於漪教育學誠如斯言!

  四🉑、風範

   一顆狹小的心有浩浩蕩蕩的學子🧝🏻,有多情的土地🙇🏼‍♂️🎳,有偉大的祖國,胸懷就會無限寬廣,無處不是學習的機會,無處沒有智慧的閃光。

                                                    ——於漪

  做了一輩子教師的於漪🩺,一輩子行走在努力修煉、鍛造學識與人格的路上🚐。

  與時俱進,勇立時代潮頭

  於漪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源於思想的魅力👮🏼‍♀️。她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洋溢著時代的氣息。

  1984年,她發表《銳意改革🫵🏻,開拓前進》一文,發出一連串時代追問:“怎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怎能有效激發他們旺盛的求知欲?怎能與時代的要求合上節拍……”

  時過境遷☄️,這些追問仍引發人們的關切與反思。

  21世紀初,社會環境急劇變化👩🏼‍🎨,於漪敏銳意識到重構學校的價值取向是教育面對現代社會挑戰的關鍵問題:今天需要重構學校的價值取向🙋🏼‍♀️。我們既要講“義”👳🏿‍♂️,又要講“利”🤸🏽。有錢是買不來現代化的,有錢也不完全能夠辦好學校。

  於漪常說🔍,時代在前進,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然而人們不禁要問🔶,於漪為何總能立於時代潮頭,為何在關鍵的時代節點上總能敏銳🧑‍🎄、準確地觸摸到時代跳動的脈搏💶?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王厥軒將這份敏銳與洞察力歸因於強大的學習能力🤹🏽‍♂️。

  上海市市北中學原校長陳軍也認為,“於漪始終與時代同行😌,在思維方式的完善方面💕,她長於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維既有縝密的特點⏪,又有開拓的風貌”。

  堅守而不保守,兼容並包👌🏽、不斷完善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構成了於漪永葆活力的思想源頭。

  “仁愛”之情造就大胸懷、大氣度、大力量

  “愛”是於漪教育人生的主題詞。

  於漪對愛的理解與認識◻️,從最初“有選擇之愛”到“超越親子之愛”,再到仁愛,歷經了漫長的過程。

  初當教師的於漪,“愛”只是空泛的概念。後來於漪明白,“天工造物十分奇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每個學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須關心”。

  於漪將這種眾生平等之愛稱為“師愛超越親子之愛”——學生身上的事都是她心上的事🧑🏼‍🎤,學生都是她的兒女。

  師愛的最高境界叫作“仁愛”。

  於漪的“仁愛”品格是貴賤賢愚無論的“有教無類”📸。

  於漪的“仁愛”,是將學生的幼稚🙏、不成熟、偏激、毛病當作常態,去愛護,去發現閃光點。想辦法把不懂的變懂👨🏿,把差勁的變好🧑🏿‍⚖️,這正是於漪的“本事”🥛。

  於漪的“仁愛”品格是直面問題的堅韌之愛。沒有這種堅韌的愛,她不可能在教育教學中年年月月🏃🏻‍♂️、任勞任怨,“引著🈁🤼、拽著、扶著、托著、推著學生向前”。

  於漪的“仁愛”品格更是為師的大愛大德大情懷🤹‍♀️。她眼中的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因此🪒🏄🏻‍♀️,“用仁愛、大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了優秀的人才👮🏿‍♂️💎,通向了個人的教育夢,也通向一個更大的中國夢”。

   擇高處立、胸懷天下的“先生之風”

  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往往不僅僅取決於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更取決於站立的高度🧏🏿。

  於漪的人格境界、格局之高,源於紮實學識所賦予的思想起點之高。她思考教育問題總在很高的位置🧑🏼‍🍼👳‍♀️,在宏觀上有較為科學的總體設想📔。

  於漪境界🙍🏻‍♂️🎮、格局之高🚴‍♀️,還在於她往往能跳出學科🏃、專業的局限,每每從社會🕵🏻‍♀️、國家全局全域整體、系統地觀察思考🎱。

  於漪境界😨、格局之高,更在於跳出個人之“小”,自覺擔當起國家民族的重任。她曾用詩一般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思想嬗變🤸🏼👩🏻‍🚀,“一顆狹小的心有浩浩蕩蕩的學子🪔,有多情的土地,有偉大的祖國,胸懷就會無限寬廣,無處不是學習的機會,無處沒有智慧的閃光”。

  登高望遠,於漪將自己的工作👩🏿、前途、命運與民族的前途🌌、命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休戚與共、血肉相連時,你就可以站得高看得遠🦦,你從平凡工作中能夠洞悉不平凡的意義和價值。”

  這正是我們從於漪身上得到的不平凡啟示。

  一身正氣、為人師表

  於漪一直秉持做老師、教學生“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因為社會上總會有一些歪風邪氣,必須要“一身正氣🔗🫄🏿、為人師表”。

  她做校長愛憎分明🕜,自覺維護教育的神聖和純凈。正氣並非虛空🟫,而是看得見,摸得著,在思想🗻、品德🚉、氣質、言行上均有所表現”💅🏻。

  面對矛盾👩‍👩‍👧,於漪常說🧖‍♂️,“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矛盾基本上是以我為中心的🧲,學校裏各種各樣不和諧的聲音都是‘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是非常必要的”“辦教育的人🚴‍♀️,謙虛是基本的素質”🚃。於漪這樣說🤟🏻,也這樣做。

  於漪崇“真”,敢講真話🥷🏻🖐🏽。她的“真話”總能一針見血地看到表面和諧背後的矛盾與問題,痛快淋漓🗂、力透紙背,彰顯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精神硬度🏛。

  “一些學校的口號和標語讓人心驚肉跳,讓人心寒,什麽‘眼睛一睜就是競爭’‘現在不吃苦以後就搶不到別人的飯碗’,這哪裏還有和諧友善?”

  當很多教師教學熱衷於參考資料、電腦下載教案、媒體炒作信息、教育時尚操作😮‍💨💽,於漪及時予以警醒:“講壇不必在乎高低🧑🏼‍💼,但為師者的思想需要有高度,脊梁骨需要有硬度。”

  於漪的“真話”包含著她作為“人民教育家”的良苦用心。

  在指出不合理現象的同時,她更給出中肯的建設。當價值沖突、觀念混亂、方向不明時,於漪用“真話”建言↪️,“我們不能只點洋蠟燭,心中永遠要有一盞中國的明燈”“課堂教學要德智融合”“教育歸根結底不是要解決學生未來的吃飯問題,而是要解決學生的靈魂問題”。

  她的是非分明🤞🏻、坦蕩正氣、求真務實,她對錯誤價值觀的批評,以及對教育神聖和純凈的極力維護,歸根到底是無我的品格使然🖱💂🏻‍♀️。在於漪身上👨‍🦽,因為無私而坦蕩,因為無我成就了大寫的“人”🫴🏿👨🏻‍🦯‍➡️。

  五、貢獻

   我在幾十年的教育工作歷程中,克勤克儉,做了一些工作。說到底♎️🏑,我就是堅守了新中國教師的本分🫳🏽。

                                                    ——於漪

  68年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服務人民👨🏻‍🏫,68年不斷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於漪大寫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

   用博大的胸襟和樸實的教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育人“奇跡”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前兩年,一名畢業多年的學生從大洋彼岸給於漪寫信:“於老師,感謝您將中華文化之精妙和為人之基準播種於我少年心田。”68年來👩‍🔬,於漪用博大的胸襟和樸實的教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培養了一個個大寫的“人”。

  作為班主任,她將極差🧑🏻‍🦯、極亂的班級帶成了先進集體🎃;作為校長,她使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成為全國先進;作為“導師”🏄🏼‍♀️,她培養了一批全國知名的教學能手、德育名師。

  於漪總是想方設法為青年教師搭建平臺🛌🏽。她首創了師徒“帶教”方法——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製,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成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她先後培養了三代特級教師。

  如今,90歲高齡的她仍主持著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的工作🧟,還擔當著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的重任🏝。

  於漪幾乎獲得了黨和政府所能給予人民教師的所有榮譽,但她從沒有為名利所羈絆、因掌聲而止步。她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我是共產黨員’‘這是組織交給的任務’,這兩句話👘,給了我無窮的動力”。

  矢誌不渝為教育決策建言獻策,提供思想養料

  自1977年起,於漪連續五屆當選上海市人大代表🦥,她積極參與製定地方性法規,審議決定上海市重大事項🍷,對於提高教育經費預算♧🗄、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難忘卻的是1988年上海市九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提交的關於增加教育經費的議案。”由於大批返滬知青的孩子正好到入學年齡,小學生驟增,而那年教育經費預算增幅為5.7%,差距很大,導致小學要改成“兩部製”,即半天在學校求學👁‍🗨,半天在家。“兩部製弊端甚多。我是教師,對學生有特殊的感情。”於漪在會上慷慨陳詞,陳清利弊。會議決定修改教育預算⚙️👪,增幅改為8%。那年教育預算執行的結果,增幅達13%。

  多年來,於漪是素質教育堅定的倡導者、實踐者🔯💇🏼、堅守者🤶。面對教育功利化現象🕵🏼👨‍🦱,她提出了“全面育人觀”“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21世紀🚜,於漪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獲得廣泛認可。

  傳播先進教育思想,準確解讀和宣講國家重大政策,並身體力行

  數十年來,於漪總是基於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準確地解讀、宣講,並身體力行。

  1983年,鄧小平同誌提出“三個面向”。隨後,於漪傾心撰寫《銳意改革,開拓前進》一文,引發了基礎教育領域如何貫徹落實“三個面向”精神的廣泛討論。直到2012年,於漪還在強調“三個面向”的意義和價值非比尋常。

  於漪有著強烈的理論渴求,又總是為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而研究,是一名始終不曾離開教育教學一線的研究者。

  2005年,上海剛剛製定“兩綱”🕵🏿‍♀️,於漪開百余場宣講課💂🏽,“要讓學生在現代化大潮中樹立理想信念🧡,不迷失方向,有家國情懷,就必須樹民族精神之根,立愛國主義之魂”。

  她密切關註著中國教育的變化與發展,傾力寫下幾百萬字著作👩‍🦳。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有《歲月如歌》(手稿珍藏本)🧝‍♀️、《卓越教師第一課》《教育的姿態》《語文的尊嚴》《於漪知行錄》《於漪新世紀教育論叢》(6卷)。主編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之TOP10中第一本☀️,已印刷11次)、《走進經典——語文閱讀新視野》(6冊)🏋️‍♂️、《“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系》(12冊)🔈、《現代教師自我發展叢書》(共18本)🚰、《現代教師學概論》等。2018年8月,《於漪全集》(8卷21本)正式出版。

  2018年12月28日,於漪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回到上海後⚂,她認為需要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19年教師節期間,她在病床上勉勵廣大青年教師👨‍🦼:“我在幾十年的教育工作歷程中,克勤克儉,做了一些工作。說到底🤼‍♀️,我就是堅守了新中國教師的本分。”

  10月1日上午🤙🏼,於漪早早打開電視👨🏿‍🦰,在上海家中收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我感受到體內潛藏的力量要在新時代更好地迸發出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左傳》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三不朽”一直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追尋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最高標桿🏫。於漪近70年教書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為大觀,無愧於“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必將影響🤸🏻、激勵更多後來者。(《人民教育》記者 余慧娟 賴配根 李帆 施久銘 任國平)

 

IMG_257 

衛興華 新華社發

  衛興華

  “人民教育家”

  衛興華,男,漢族,192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教授,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綜合性大學《資本論》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資本論》研究,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作出重要貢獻,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教材是全國影響力和發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提出的商品經濟論、生產力多要素論等,在經濟學界影響廣泛🍸。曾榮獲“最美奮鬥者”等榮譽稱號🤐。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衛興華“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2月6日1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立學為民 治學報國

  衛興華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經60余年🤞🏼,在我國經濟學界地位和學術影響力非同一般🍭。

  1925年,衛興華出生在山西省五臺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小學時🙍🏻,老師給他取名“衛顯貴”⏳,希望他將來榮華富貴。從小目睹日軍暴行的他,在讀中學補習班時,把名字改為“衛興華”🙋‍♂️,立誌抗擊日寇🙋🏽‍♂️、振興中華。

  1946年💘,衛興華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1947年在解放區正式入黨。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嚴守黨的秘密,出獄後轉到北平繼續從事地下工作🔷。此後,衛興華先後在華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工作中🤼‍♀️,衛興華提出了諸多前瞻性的理論觀點:較早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較早系統研究和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製理論,較先提出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

  衛興華始終認為,自己的研究工作要與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

  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地租理論👩🏿‍🔬,分析初級農業合作社的地租形態和土地報酬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規律理論,分析我國的價格體系👨🏿‍🚒、按質論價等問題。改革開放後😙,他轉向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並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天辰教授劉元春說,衛興華老師的著述並非只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解讀上,更重要的是緊扣時代脈搏🏕,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現實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

  60余年來,衛興華筆耕不輟,發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研究》等文章1000多篇,出版《走進馬克思經濟學殿堂》等著作40多部,成為中國最多產的經濟學家之一👨🏿‍🏭。他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教材是全國影響力和發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這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奠基人之一🦹‍♀️,於2013年獲得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

  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傳承下去,是衛興華做學問的一項重要使命。

  在多年教學中,他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結合。他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和闡釋,要結合國內外的經濟社會實際🐮,讓學生們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且具備與時俱進的品格。

  2015年底🦸🏼‍♀️,衛興華獲吳玉章終身成就獎,他把100萬元獎金無償捐贈,用於支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優秀成果獎勵。

  衛興華94歲高齡時🔼🧚‍♀️,雖病痛纏身,但仍堅守在教學一線🕵🏽,擔任博士生導師,每天堅持學習、工作🫴。

  中央財經大學教師何召鵬是衛興華的學生,他說在跟隨衛老讀博士期間,衛老已接近90歲高齡,依然堅持每隔一到兩周上一次專題討論課,一講就是兩三個小時📬。“即使臥病在床🧑🏼‍⚖️,他也堅持工作。他把我叫到床邊探討學問🧑🏼‍🔧、寫論文👇,讓我拿著筆和紙,他來說,我來記。”

  在衛興華二兒子衛宏的記憶中,父親除了上課就在自己的書房待著◾️。“學生登門和他探討問題時,他最隨和。”

  衛興華臥室床頭櫃邊𓀌,有張黑白照片,這是當年他從事黨的地下革命工作時與兩位同事的合影,他一直保存著🐈。

  “當時參與地下革命的很多同誌都犧牲了🐻‍❄️。我活了下來,就要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一個學者應該做的事,為祖國建設奉獻力量。”衛興華說,“我還在燃燒!”

  劉元春表示👳🏻‍♀️,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精神在衛興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衛老與時俱進的創新品格🚶,持之以恒、腳踏實地、日復一日的奮進精神💂🏿‍♂️,值得新一代學者傳承。”

  “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衛興華這樣寄語年輕學人⛹🏽‍♀️。(據新華社電 記者 陽娜、馬曉冬)

 

IMG_258  

高銘暄 新華社發

  高銘暄

  “人民教育家”

  高銘暄🤬,男,漢族🤷🏻,192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天辰教授,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當代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作為唯一全程參與新中國第一部刑法製定的學者、新中國第一位刑法學博導、改革開放後第一部法學學術專著的撰寫者和第一部統編刑法學教科書的主編者🧸,為我國刑法學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作出重大貢獻🔌。曾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國家圖書獎”“吳玉章優秀科研獎”“切薩雷·貝卡裏亞”獎等榮譽稱號🥑。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高銘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探尋至善的法治

  親歷見證

  高先生曾說:“我將刑法學視為至愛🚣🏼‍♀️🛡,須臾也不離,真正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先生輝煌的學術人生中📢,最為耀眼的部分莫過於親歷並見證了中國刑法立法的孕育誕生與發展完善。1954年10月,先生26歲時受命參加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組建的刑法典起草班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設計第一部刑法典🌕。每每談及這段歷史🍋‍🟩,先生內心總是充滿了激動,有時也會自我調侃,“有這樣的經歷,刑法這碗飯我肯定是要吃了”。

  從1954年到1979年🛻,草案先後有38稿出爐,其中都凝結著高先生的智慧和心血。由於各種原因,在這25年中,只有10多年能夠正常進行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在此期間,先生提出了大量立法意見和建議🙆🏻‍♂️。其間🤭,他還負責匯編各類立法資料,包括解放區👎🏿、中華民國法律及蘇聯🎟🍄‍🟫、東歐👰、法國和德國等國刑法,其中包括收集最高人民法院從中國一萬多起刑事案件總結出來的司法經驗材料,以便規定罪名、刑種和量刑幅度。

  “文革”期間,中國人民大學被撤銷,高先生交予法律系內部資料室保存的刑法典多個草案稿及相關法律意見匯集等珍貴資料被付之一炬👦🏿,他也先後被下放到京郊煉油廠和江西余江“五七”幹校勞動鍛煉🦹🏿‍♂️🎰。但先生矢誌不渝於新中國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製的決策和部署之後🌊,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國家立法工作日程,此時高先生已過天命之年,但他很快就投入到刑法典起草工作當中。至今🧑‍🌾,先生仍然準確記得,1979年7月1日16時05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全體與會代表一致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誕生了!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對刑法的補充和修改工作也漸漸被提上議事日程。自1981年至今〽️🤹‍♀️,無論是單行刑法的製定、1997年的全面修訂🖖🏻,還是至今十個刑法修正案的出臺,高先生參與了絕大多數刑事法律的立法活動,提供了大量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立法咨詢意見,受到我國立法機關的高度重視和評價。

  1979年刑法典出臺後,由於當時刑法學界尚未從“文革”沖擊形成的學術荒蕪狀態中走出來,為了促使刑法典的精神和條文內容更好地被大家理解,高先生作為唯一全程參與1979年刑法典創製的學者,及時編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一書👩🏿‍🏫。他在該書中詳細記述了立法過程中的各種不同意見,客觀忠實地闡釋了1979年刑法典各條文的立法原意,對理論界和實務界準確理解與正確適用刑法提供了重要幫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被高先生的恩師李浩培先生盛譽為“中國刑法學界的一部重要著作🙍🏿,任何人欲諳熟中國刑法,是必須閱讀的”。這本書作為刑法學子的入門必讀,一度成為手抄熱門。

  為全面反映1980年之後的刑法立法過程,2012年,時年已84歲高齡的高先生又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完善》,85萬余字的巨著將新中國刑法立法進程👩🏻‍🦼‍➡️、背景🙍🏼‍♂️、法條要義給予全面深刻的闡釋。

  這85萬余字🦚,全是高先生一筆筆寫出來的,這種治學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海納百川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刑法典,還需要能夠適用法律的刑法人才🤴🏻。刑法學界很多人都能背誦高先生的個人信條“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66年👧🏽,先生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傾註給了我國的法學教育事業🤾‍♂️。

  幾十年來,高先生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他教過本科生,培養過碩士生🤙🏿、博士生,指導過博士後研究人員,還親自為進修生、電大生、業大生、高級法官班學員、高級檢察官班學員授課🍸。

  高先生把培養合格的人才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對所指導的研究生👩🏽‍⚖️,他創造性地總結出“三嚴”“四能”“五結合”的人才培養之道。“三嚴”,是指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訓練;“四能”,是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翻譯能力💠、研究能力、寫作能力👰🏻;“五結合”,是指使學生做到學習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掌握與重點深入相結合🏢🪝、研究中國與借鑒外國相結合、個人鉆研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高先生在刑法領域首倡“綜述研究”方法。後來🫗,這一方法惠及其他各個部門法領域🅰️,對法學教育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此🕝,刑法學家、北京大學法天辰陳興良教授曾滿懷深情地回憶👑:“我對刑法真正產生興趣是在1983年的上半年🎽,當時高銘暄教授給我們年級講授刑法總論。高銘暄教授的刑法總論打破了我此前形成的刑法無理論的偏見,尤其是對犯罪構成理論的介紹🕞🦓,對我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在刑法總論講授中,高銘暄教授布置讓我們每人做一篇綜述💇‍♂️,正是通過綜述的方法,使我進入刑法學研究的大門🙆🏻,成為刑法學術活動的起點🫢🍟。”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刑法學博導,高先生目前已經培養了博士生64人🦸🏼‍♀️🐧。作為新中國刑法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培養的學生也成為中國刑法學界的領軍人物。先生指導學生,並不在意知識的灌輸👂🏻,而在於方法的啟蒙7️⃣。他指導學生有教無類,又註重因材施教,對所有弟子一視同仁,尊重每個弟子的特點⬆️、個性和興趣。

  在高先生的弟子中,學術觀點不同甚至激烈爭辯者🕒,不為少數。這也恰恰體現了先生“海納百川”的治學態度。他曾言🙋🤵🏿‍♂️,刑法學者應當獨立思考,堅持學理探討❤️‍🔥,具有高度的科學信念。學術上沒有禁區,應當勇於探索,敢於創新5️⃣,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之路上🦹🏿‍♂️,高先生鼓勵學生創新👨‍✈️。在刑法學犯罪構成問題上🪵,到底是引進德日刑法理論中的“三階層”體系,還是堅持我國已有的犯罪構成理論,學界曾經一度出現激烈的觀點爭鳴🕌🙇🏻。在2009年和2010年,面對學界對犯罪構成理論的質疑🥀,他親自作文《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予以回應。

  在這場爭論中,面對學生之間的不同觀點🦵🏻,高先生坦言“如果說的有道理🚴🏽,我還是尊重人家自由的學術觀點🐨,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我是這麽講,學術歸學術,關系歸關系,有不同意見是好事,真理越辯越明”。正是這種寬厚包容,使得眾多後生弟子都更加敬愛先生👵🏿,無不將先生尊為人生難得的良師益友🧌👩‍👩‍👦。

  高先生常對學生說:“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他的學生大多有兩個無比幸福的深刻記憶🤳:其一🤌🏻,在誠惶誠恐地向先生遞交論文時👩🏿‍🚀,老師都是先親手端上一杯清香綠茶,再談論文。其二,你可能在不經意的閑談時提起自己的生日,而恩師便會悄悄記下,當你生日來臨之時,手機短信裏會出現一句“某某生日快樂🫃🏼💁🏼!”誰會想到,這樣的祝福竟然來自恩師🦶🏼。

  高先生的熱忱與關懷,足以鼓舞學生秉承師誌,獻身學術、獻身法治。

  扛鼎之作

  恢復法製建設之初,我國各大法律院校急需一本專業權威的教材🧎🏻‍♀️‍➡️,而這項任務既緊迫,又艱巨💐。1981年,一批在全國刑法學界享有盛譽的刑法學者雲集北京。受司法部委托,他們共同編寫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刑法學》🧑🏽‍🔬,高先生被推薦為該書主編。

  經過高先生和其他作者的共同努力🚴🏼,“文革”十年動亂後第一部權威的刑法教科書——《刑法學》🏄🏿‍♀️,於1982年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並於1984年作局部修訂後再版👏🏿,前後發行百余萬冊。

  因其突出的學術貢獻🙌🏽,《刑法學》榮獲1988年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和司法部優秀教材一等獎“雙重殊榮”,在新中國刑法學發展史上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

  為適應日益發展的刑法學教學和科研需要,1987年,在當時國家教委的組織下🕷,高先生又受命主持編寫一部供高等院校法學專業適用的新教材。這部名為《中國刑法學》的教科書於1989年面世,1992年11月榮獲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從1981年至1996年😜,高先生共主編過本科🌮🕜、自學高考🤬、業大、電大等不同層次的全國性刑法學教材6部,堪稱中國當時主編刑法學教材層次最高、數量最多的學者。

  在1997年刑法典修訂後,短短三年時間,高先生主編修訂出版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專業指定教材《刑法學(新編本)》🙆🏼‍♀️🚣🏻、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新編中國刑法學》、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刑法學》🦁、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刑法學》等四部重量級教材,再次引起學界的註目和讀者的贊賞。

  在從事刑法學教材建設的過程中,高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了刑法學教材建設的基本理論。他指出🧬,要編好一部教材🙈,除了貫徹“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資料)和“三性”(科學性⛹🏽‍♀️、系統性、相對穩定性)的寫作要求外🏄🏽‍♀️,還必須處理好刑法學體系與刑法典體系𓀙、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全面論述與重點突出以及編寫教材與便利教師使用教材的關系。

  高先生著述等身🔦。1993年,他主編的《新中國刑法科學簡史》出版,填補了新中國刑法學發展史研究的空白。1994年10月👩🏼‍🎤,他主編的刑法學法學巨著《刑法學原理》三卷本全部出版🔅©️,堪稱中國刑法學的扛鼎之作✂️。

  《刑法學原理》以其高品位的學術水平和突出的實用價值,榮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6年再度榮膺國家圖書最高獎項——第二屆國家圖書獎🩷。

  直至92歲高齡,高先生仍擔任主編,出版《當代刑法前沿問題研究》一書👶🏼,對實務中虛假訴訟罪以及考試舞弊犯罪進行研究,更不乏網絡犯罪以及人工智能問題。

  高先生始終強調,學者的責任和使命就在於追求真理🪠,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先生一生之學問,都緊密關註中國實際🛵。他曾談起在參與立法的調研中🌇,有時要與服刑人員談話👨🏽‍⚕️,“這些實際的狀況,當時對我是有沖擊、有震撼的🕳。不能以書本知識來代替實際狀況🫂🧑‍🦱,還是要腳踏實地,了解一些實際狀況,知道中國的一些具體國情、社情”🏭。

  高先生認為🙋🏼,刑法立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光有政策的指導和理論的貫通是不夠的。在製定和修改刑法中,立法技術也相當重要⌛️👊🏼。他指出,立法規定要方便公民學習法律和司法機關適用法律,不能讓人對法律規定無所適從🗿。

  根據自己參與刑法立法的多年經驗🧝🏼‍♂️,高先生提出🤼‍♀️,在刑法立法技術方面,要註意四個問題:一是表述要明確;二是術語要統一🧜‍♀️、規範🧙‍♀️,避免刑事立法文本中出現政治口號🧑‍🏫👩🏻‍🦽、俗語等;三是界限要分清🗾、協調好刑法內部條文之間的關系;四是內容要可行。

  在全面修改刑法典的研究過程中,高先生還進一步指出,分則條文要多采用敘明罪狀👨🏿🏊🏿,對犯罪特征的表述力求明確👨🏻‍🦽、具體,註意各種法定刑之間的協調平衡,實現罪刑均衡。

  對於我國立法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先生將刑法立法的經驗予以梳理,歸納為九點——

  第一💂‍♂️,刑法立法要從中國實際出發🧑🏿‍🚀,立足於本國國情;第二🧶,刑法立法要有理論依據🚤、憲法依據和政策依據;第三,刑法立法只宜規定成熟的東西,不成熟的不要定,能寫多少寫多少📳,逐步完備;第四,刑法立法要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便於執行🏝;第五,要做好立法前的充分準備工作🫰🏼;第六,實行民主的立法程序;第七,要吸收各方面的專家參加立法工作🍠;第八,要密切註意法律執行中的問題,適時進行修改、補充;第九,為搞好刑法立法,必須學習相關法律、學習相關的政治和法學理論。

  對於刑法的修訂,高先生認為,在修改刑法的指導思想上必須強調四個方面:一是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的需要,保護各種所有製經濟的正當發展,懲治破壞各種經濟成分的犯罪活動🍛;二是要跟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步伐💕♖,運用刑法手段鏟除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各種弊端及腐敗現象,使中國的政治製度和政治生活更趨民主化和科學化🧑‍🦼‍➡️;三是要總結刑法典施行以來的豐富經驗,將其吸收到刑法典中;四是要註意世界各國刑法改革的總趨勢🧎‍➡️,借鑒和吸收國外刑事立法的成功範例和刑事司法的有益經驗。

  關於刑法立法完善的方向,高先生認為同樣應當註意把握四個方面👩‍🦽:一是在刑法的打擊鋒芒上🕛,應著重於懲治嚴重經濟犯罪和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二是在定罪量刑的基礎上,應當由行為社會危害性中心論,轉向以行為社會危害性為主🤟🏼、兼顧罪犯的人身危險性🧑‍🦰;三是在刑罰製度上,應由較嚴厲的和較封閉的刑罰❄️,適當地向緩和開放的刑罰轉變;四是在犯罪的適用範圍上,應由只註重國內犯罪💪🏼🔲,向同時也註重國際犯罪和跨國、跨地區犯罪轉變。

  而對於司法,高先生非常重視研究刑法分則中的具體問題與司法實務中的疑難問題👃,形成了具有務實性、前瞻性的研究風格。基於他精湛的專業造詣👦🏿,他常常受邀參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疑難案件的探討和司法解釋的草擬💬,每年探討論證案件達數十件🏄,所參與研究的司法解釋包括了盜竊罪、貪汙罪、搶劫罪、尋釁滋事罪等罪名的認定以及減刑、假釋的規範等🕙。

  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引入判例指導製度解決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脫節問題。對於量刑的規範化,高先生認為,定罪是否準確固然重要,量刑是否適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兩者不可偏廢。隨著民主與法製的發展,司法經驗的積累🕎,量刑的精確化問題應該提上議事日程🧜🏿‍♂️,予以充分重視。他也提出在條件成熟時應當引入數學量刑法🏵、電腦量刑🪼。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啟動量刑規範化改革🛷,無疑印證了高先生早年提出這一建議的前瞻性。

  合作交流

  身處改革開放的年代,高先生十分註重引領中國刑法學界走向國際舞臺。他曾多次出訪美、英、德、意、法🧑‍🧑‍🧒‍🧒、奧、日🚣🏿、俄、瑞士、澳、新🚫🤵🏿、荷、比🦷👈🏼、西👷🏼、韓、土🧗‍♂️、埃等國,從事講學、考察及學術交流🧑🏼‍🍼,積極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借鑒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1984年,高先生和中國刑法學界同人參加了國際刑法學協會在開羅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刑法大會📭。先生晚年回憶這段經歷仍稱之為“向往已久”⛹🏻‍♀️,這是中國刑法首次接觸國際刑法學協會。

  1987年👩🏿‍⚕️,受中國法學會的指派,高先生參加了當年5月在意大利舉行的國際死刑問題學術研討會,並在會議期間發表了中國刑法學界對待死刑的主流觀點🥨,闡述了中國在防止犯罪問題上的積極成效,這一發言使國際刑法學界對中國刑法刮目相看🦀🙍🏻‍♀️,當地媒體爭相報道。

  此外👩🏻‍🔬,高先生還專門向時任國際刑法學協會秘書長的巴西奧尼教授表達了中國刑法學界擬申請加入國際刑法學協會的意願📯,得到了協會領導的首肯🧧。之後,由中國法學會報請國務院領導批準,中國刑法學界於1988年正式加入國際刑法學協會並成立中國分會,這一舉措對於中國刑事法學界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先生於1999年至2009年,連續兩屆擔任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並於1988年至1996年至2011年,先後擔任中國分會副主席😗、主席)。

  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於2004年在北京與中國法學會共同成功舉辦了第17屆國際刑法大會👩🏻‍🚒,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對中國刑事法學界走向國際舞臺和國際社會刑事法治的進步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009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辦第18屆國際刑法大會。高先生因連續兩屆擔任協會副主席而需卸任。但因中國分會的地位和高先生的威望,他在卸任協會副主席後隨即被協會聘請為名譽副主席。

  2015年4月15日🦃,當地時間11時30分,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第十三屆聯合國預防犯罪與刑事司法大會會場上👨🏽‍🏭,國際社會防衛學會主席路易斯·阿羅約·薩巴特羅將一項國際性大獎——“切薩雷·貝卡裏亞獎”隆重授予高銘暄先生💃。

  國際社會防衛學會設立“切薩雷·貝卡裏亞獎”🙎🏿🍷,旨在表彰全世界在刑事法領域為推動實現法治精神與人道關懷作出巨大貢獻的賢達之士。高先生的獲獎緣於他“在中國基於人權保障與人道主義刑事政策發展現代刑法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教學研究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資深學者,他們活躍在各世界知名高校,如今已成長為國際學術界的棟梁之材”📂🎭。高先生是獲得該項大獎的亞洲第一人。

  鑒於在學術上的巨大成就和為推動刑法學國際交流所作的傑出貢獻,2016年11月22日,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行儀式授予高先生名譽博士學位。在早稻田大學130多年的歷史中,總共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僅137人。這項殊榮是對高先生在中國刑法學研究以及刑法學國際交流所做貢獻的高度肯定。

  在事後舉行的慶祝活動上♢,高先生動情地說,他從事這份職業所追求的目標,就是使中國刑法學能夠早日躋身於世界之林,讓世界承認中國刑法學也有其特色和獨到之處;在學習西方刑法學的好理論、好經驗的同時🧼,要考慮如何消化和應用,歸根結底還是要從我們的國情出發🍦🧑‍🎄,不囫圇吞棗,也不生搬硬套👨🏻‍⚕️。

  高先生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學子,一定要重視刑法學的國際合作交流,要熱心、盡心🕵🏻、耐心,增強勇氣、提高底氣✧,既學習他國的長處,又要敢於宣傳自己🧥,不卑不亢,達到雙贏🏃🏻‍➡️。

  70年前,站在天安門西南側翹首觀看開國大典的學子🤹🏿‍♂️,如今已是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一代學術大家。他是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締造者,是新中國第一代法學教育家的代表,是新中國建設的“最美奮鬥者”🈺😐,更是學生們衷心愛戴的老師👩🏽‍🦱、工作生活的楷模和永遠的精神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法天辰教授、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時延安;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天辰教師 陳冉)

 

 

終審👵🏽:組織人事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戶登錄

天辰平台专业提供:天辰平台天辰🫣、天辰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天辰平台欢迎您。 天辰平台官網xml地圖